這里是新疆:國富則民強
2020年,新疆城鎮(zhèn)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838元,五年年均增長5.8%;農(nóng)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056元,五年年均增長8.3%。新疆306.49萬農(nóng)村貧困人口全面脫貧。新疆人民的日子過得怎么樣?近日,人民網(wǎng)“看見中國”中外記者團隊走進新疆維吾爾自治區(qū),記錄新疆城鄉(xiāng)居民的真實生活。
“今年我想努力賺錢,在市里再買一個房子”
喀什市帕哈太克里鄉(xiāng)尤喀爾克喀庫拉村3組,巴柯江和努爾比耶夫妻二人的小院里,花木環(huán)繞。巴柯江正在擦拭電動車。“2019年買的,上下班、干活很方便。再騎兩年買一個七八萬塊的汽車。”巴柯江說。
“以前村里的路都是土路,一下雨都是泥巴。下雨天房頂上還要漏水,小時候媽媽經(jīng)常拿個盆子接水,半夜都沒法睡覺。” 從小在這個村子長大的巴柯江切身感受到了生活條件的變化,“現(xiàn)在我們這一出來就跟公園一樣的,路都是瀝青路、水泥路。”
巴柯江家的全家福 人民網(wǎng) 張若涵攝
巴柯江和妻子努爾比耶已經(jīng)結(jié)婚9年。當年他去市里買衣服,對做銷售員的妻子一見鐘情。努力追求了一年多,巴柯江才把心上人娶回家。妻子笑著說:“后來我也看上他了,人好、頭腦靈活,還愛干凈。”
剛剛嫁到這個村子的時候,努爾比耶還要自己生煤爐子做飯。“冬天燒爐子,早上起來打個火,特別冷。”2016年,在政府提供的28500塊安居房補助幫助下,他們蓋上了現(xiàn)在寬敞明亮的房子。廚房里,自來水、天然氣、抽油煙機一應俱全,裝修和擺設(shè)與城市里一般無二。
巴柯江的兩個孩子在村口玩耍 人民網(wǎng) 張若涵攝
巴柯江現(xiàn)在在城里做安裝工,月薪七八千,妻子仍舊賣服裝,工資四五千。兩個孩子在小學上學,書本費學費全免。他已經(jīng)給自己制定好了新的規(guī)劃:“今年我想努力上班,多賺一點錢,準備在市里再買一個房子。”
巴柯江家不遠處,是如仙古麗·艾買提和艾力·吐爾遜的家。他們1984年結(jié)婚,現(xiàn)在有3個孩子,6個孫輩,和小兒子住在一起。
坐在院子里鋪著漂亮褥子的涼床上,艾力指著自家的大房子說:“這個房子之前是土房子,現(xiàn)在改為磚瓦房了,我自己的生活、環(huán)境各方面都挺好的。過去和現(xiàn)在有天壤之別。”
艾力現(xiàn)在在鄉(xiāng)里面幫忙發(fā)快遞,如仙古麗照顧孫子孫女,兒媳婦在城里的環(huán)江商貿(mào)中心打工,兒子在保險公司上班。
“我們是一個非常和睦的家庭,有老有小,三代同堂,兒媳婦、兒子都出去掙錢,我在家里面看孩子,一家人和和美美,這是我生活中最幸福的事情。”如仙古麗說。
如仙古麗一家三代同堂 人民網(wǎng) 徐祥麗攝
受天然泉水滋潤,尤喀爾克喀庫拉村水系資源豐富。2019年5月起,借助336萬援疆項目資金,喀什帕哈太克里鄉(xiāng)開始打造“稻香泉”鄉(xiāng)村旅游景點。通過對水系、泉眼、稻田、綠稻等資源進行有機串聯(lián),形成了錯落有致、移步換景、步步有景的旅游全貌。加上土地流轉(zhuǎn)、安居房建設(shè)等等,如今,尤喀爾克喀庫拉村村民人均年收入12000塊,306戶貧困戶已經(jīng)全部脫貧。
夕陽西下,村里的泉眼邊,勞作了一天的村民過來洗洗手、喝喝水,回到家里享用晚餐。村口的馬路上,下學的小男孩拎著書包跑過。年輕的母親推著嬰兒車在蘆葦溪邊遛彎兒,寧靜恬適的鄉(xiāng)村生活,令人流連忘返。
“環(huán)境好了,傳統(tǒng)風俗也沒有流失”
明亮的黃色小樓、8扇寬敞透亮的拱形窗欞格、上下三層的維族阿依旺風格建筑,這是吐尼沙汗·阿不都艾尼在和田團城的家。樓下的兩個店面,一個出租,另一個吐尼沙汗自己經(jīng)營艾德萊斯絲綢生意。樓上的兩層,住著吐尼沙汗和母親、弟弟等一大家13口人。
吐尼沙汗的家 人民網(wǎng)記者 寇杰攝
走進團城,一幢幢別具特色的民族風格建筑整齊排列,漂亮又和諧。“燦爛干果店”“JANAN餐具店”“彌郎美食”“木雕坊”“簾花店”……一家家獨具特色的店鋪里,各色商品琳瑯滿目。
在團城,商旅和人居形成了有機的和諧。傍晚時分,放學的孩子們在街上追跑玩鬧;穿著艾德萊斯絲綢服飾的女士提著手提包優(yōu)雅地走過;高大的樹木底下,老人悠閑地靠在躺椅上閉目養(yǎng)神。
團城的街道上玩耍的孩子們 人民網(wǎng) 馬天翼攝
和田團城,孩子們在下國際象棋 人民網(wǎng) 張若涵攝
42歲的吐尼沙汗出生在團城,祖祖輩輩都住在這里。她告訴人民網(wǎng):“原來這個房子都是土坯房,路也是土路,下雨的時候路上都是泥水,環(huán)境特別差。改造以后,就是這樣漂亮,環(huán)境也好了。” 以前,團城的房屋大部分是夯土磚木結(jié)構(gòu),低矮破舊。2016年,政府投入3.17億元對團城進行改造。各家各戶在原住房基礎(chǔ)上進行加高、修繕、擴建,每家都設(shè)計了自己想要的風格樣式,形成了如今每戶各不相同又和諧漂亮的街區(qū)。
吐尼沙汗在自家的艾德萊斯絲綢店鋪里 人民網(wǎng)記者 寇杰攝
團城改造之前,吐尼沙汗家開裁縫店,每個月收入兩千到兩千五;改造之后,這里成了客流密集地區(qū),她賣起了漂亮的和田特產(chǎn)艾德萊斯絲綢,每個月收入超過4000元。“現(xiàn)在有錢了,環(huán)境也好了,鄰居之間誰家做飯了就喊著過來吃飯,這種風俗傳統(tǒng)也沒有流失。”吐尼沙汗如是說。
“國家強盛了我們也高興”
走進新疆國際大巴扎,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二道橋清真寺高大漂亮的圓頂,輔以兩側(cè)的尖塔,令人頓生宏偉之感。再往里走,店鋪鱗次櫛比,沿街都是新疆特產(chǎn)。干果、絲巾、披肩、掛毯、木雕樂器、馕、烤包子、抓飯、烤羊肉串、涼皮子……應有盡有。
買買提艾力·哈斯木和努爾古麗·木斯熱洪夫婦在市場經(jīng)營著一家新疆本土特產(chǎn)店。“新絲路批發(fā)總匯”已經(jīng)在大巴扎開了15年。說起大巴扎的魅力,努爾古麗說,“葡萄干兒已經(jīng)‘沖出亞洲’了,世界各地的人都來買。”為了賣貨給外國人,她專門學了英語。但她認為,買東西最痛快的,還是中國人。“你看剛剛那個上海大姐,就很大方,都是一箱一箱買。國家強盛了我們也高興。”
努爾古麗·木斯熱洪與丈夫買買提艾力·哈斯木在自家的特產(chǎn)店里 人民網(wǎng)記者 寇杰攝
努爾古麗喜歡玩抖音。在名為“古麗”的抖音賬號上,她經(jīng)常分享自己的生活、店鋪、漂亮的民族服裝等等。“新疆有的不只是葡萄干,新疆人也不是只會唱歌跳舞。”她特別想告訴沒來過新疆的人,“黑枸杞、雪蓮,都是我們新疆的好東西,你看我們新疆的彩棉,做的圍巾多漂亮啊。新疆人也有知識、有文化,像我這樣的職業(yè)女性也能夠在事業(yè)上獨當一面。我就是想讓別人看一下我們的生活,真的是很幸福是吧。我們新疆人是很有正能量的,從這上面你也可以感覺到嘛。”
“現(xiàn)在中國多強大,作為中國人非常驕傲自豪,這是真心話。”丈夫買買提艾力插話說。
分享讓更多人看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