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卡夫卡的小說《地洞》中,一只奇異的小動物想建造一座“要多安全有多安全”的地下防御工事。它每天都努力完善地洞結構,希望用多年的辛勞換來一處永遠安全的藏身之地。然而,由于地洞入口僅用薄薄的苔蘚遮蔽,很容易被攻破。苦心經(jīng)營的據(jù)點面臨著各種危險。
地洞一觸即潰的入口強化了小動物的防衛(wèi)意識,無法擁有的絕對安全促使它時刻保持警戒。因為,一旦它懈怠下來,就會面臨更大的危險。因此,唯有時刻保持警惕才能確保安全。
卡夫卡筆下的《地洞》,揭示了人類現(xiàn)實生活中的矛盾和困惑:要想安全最大化,就得放棄對絕對安全的追求。完美無缺的保護可能招致疏忽。生命永遠不可能從各種意外中脫身。生存本來就意味著接受各種變化的挑戰(zhàn),面對不可避免的損失。
卡夫卡曾在勞工工傷保險公司擔任管理工作,他非常清楚確保安全需要工人持續(xù)的警覺。正如他經(jīng)常向咨詢委員會匯報的那樣,工廠的機器應該是安全的,但也不能過于安全,否則工人們便不再謹慎。少許的危險性可以提高警覺。持久的安全依靠不安全感作為基礎,不安全感迫使人們更加小心謹慎。
在許多人看來,一些國家對絕對安全“狂熱追求”,過度的安全政策泛濫成災。消除所有安全風險的欲望高漲,對安全的過分關注變得有些神經(jīng)質(zhì)。許多政府機構和企業(yè)每年花在安全防衛(wèi)項目上的開支十分龐大。市場上針對各種風險的安全防護應有盡有,這些安全防護手段被大規(guī)模地商品化。
還有人認為,當今世界越發(fā)險惡,任何確保安全的措施都十分必要。社會如此在意安全和防衛(wèi),是因為別無他法。安全措施的增加,是對越來越復雜的世界必不可少的回應。
面對這些觀點,我們需要首先回答這些問題:無論在局部地區(qū)還是全球范圍,人們都如此強調(diào)安全。人類是如何步入目前“不安全”境地的?為何個體和群體對安全和保護有無盡的渴望,想方設法確認自己的安全?只有我們的時代這樣嗎?我們處于歷史上獨特的“安全時代”還是“焦慮時代”?是否因為全球化、多極化、自由化或者科技進步,讓我們喪失了確定感,不再用傳統(tǒng)的思維方式理解、處理和預測周圍的事態(tài)?
無論爭論的結果怎樣,我們都要認識到,生活中任何程度的安全措施都不是萬能的。否則,我們將面臨更大的危險——我們會變得掉以輕心、措手不及甚至無能為力。沒有一種安全措施離得開權衡風險的警惕和深思熟慮的預見。
無憂無慮,何以得安?
(作者為美國哈佛大學教授)
《 人民日報 》( 2013年07月11日 03 版)